
疫情後,Kpop 席捲全球,韓星頻繁來台、韓國品牌也接連進軍台灣市場。為什麼韓風文化再次風靡?而韓國品牌又是如何成功?我們又能從中學到什麼行銷方針呢?這不只是追星潮流的延燒,更是文化與行銷策略的結合。本文將從韓國娛樂產業拆解粉絲經營的操作邏輯,透過文化趨勢、社群參與、情感連結、品牌代言等觀察當代品牌與消費者的新共鳴。
Kpop 打造團體=打造品牌,一場從0開始的故事設計
Kpop 團體的出道,早已不僅是侷限於音樂表演,而是一場全方位的「品牌建立計畫」。從選秀節目的話題預熱、團名募集、角色個性設定,到整體視覺風格與世界觀架構,這些設定讓每個團體在出道前就首先打造鮮明的識別度,透過多方向的整合規劃與核心概念扣連,也讓粉絲能夠產生情感投射與參與感。
✧延伸閱讀:向韓團王牌製作人「閔熙珍」學品牌打造!全球現象級女團NewJeans行銷3策略分析
這就如同品牌從定位、命名、包裝到推出明星商品的每一個步驟,都是為了創造品牌後續在行銷宣傳上穩定且統一的敘事節奏與故事背景。
✧延伸閱讀:從Logo、代言人媒合到內容行銷,全面塑造更吸睛的品牌形象!
#KpopChallenge — — 締造社群互動與參與式傳播
你可能從未主動去認識一首 Kpop 新歌,卻早已在 Reels 或 TikTok 上看過成千上萬次的舞蹈挑戰。#KpopChallenge 是韓國音樂產業近年最成功的社群擴散模式之一:以「Killing part」為核心設計簡單動作,讓粉絲與路人都能輕鬆模仿,進而在演算法驅動下不斷擴散。
這種「高度參與式內容」與「洗腦式重複曝光」邏輯,也正是當代品牌社群經營的關鍵借鏡。從純觀看轉向參與和分享,品牌的內容策略也可以往更具互動感的方式來升級、提升消費者體驗與關注,進而提升轉換量能。
✧延伸閱讀:體驗式互動行銷正夯!品牌必備三大趨勢策略與案例
「情感連結」強調收藏文化與儀式感,讓消費者願意買單
Kpop 的另一個成功密碼,在於它成功將「情感連結」具象化為「收藏慾望」。多版本專輯封面、小卡隨機附贈、期間限定快閃周邊等,這些操作表面上看似周邊銷售,但其實是創造「稀缺性」、「儀式感」,以及「社群炫耀」的行銷邏輯。這不僅讓粉絲願意持續投入,更讓品牌在每一次新品推出都自帶話題熱度。
品牌若能從中借鑑,以「限量感」、「集章感」、「開箱感」來設計體驗,就能自然引導消費者產生「我想要擁有」的心理動能,進而發展更多對於品牌與Kpop的關注、驅動、與購買。
✧延伸閱讀:Z世代行銷策略:四大話題與品牌案例搶佔年輕TA眼球!
搭上韓流順風車,品牌打開台灣的新市場機會
隨著 Kpop 熱潮在台灣長期累積的影響力,越來越多韓國品牌選擇來到台灣這個具有粉絲基礎的市場落腳,也順勢搭上韓流熱度,迅速擴散品牌聲量與知名度。
如韓國潮流品牌 MLB 除了來台設櫃,更是透過代言人女團 aespa 成員 Karina 的限量小卡活動迅速提升話題性;
斐品客戶美妝保養韓國品牌 Nature Republic 則由 Super Junior 小分隊 D&E 擔任代言人,強化品牌形象與藝人連結,透過規劃在地公關與行銷佈局,將粉絲對藝人的投入動能,轉化為品牌關注與產品認知,成功創造熱度,更獲得優異的傳播聲量。近期透過新聞操作,已獲得多則新聞曝光,包括ELLE、Marie Cliare美麗佳人、妞新聞都接連露出,更因話題屬性爭取上刊難得的社群版位,廣告價值已超過 130 萬!
這些品牌操作並非只是請韓星代言這麼簡單,而是運用藝人流量作為引爆點,進一步規劃整合式的品牌敘事與內容曝光路徑。搭著韓流走,不代表品牌只是附和流行,而是看準了文化動能與消費參與的節奏,主動發現、創造出屬於品牌的定位與推廣方向。
✧延伸閱讀: K-Fever 韓國魅力盛典開幕記者會操作,獲30+媒體曝光、廣告價值高達230萬!
Kpop 的成功背後,是一整套對文化、內容、情感連結與社群參與的精密設計。而這些正是當代品牌在經營消費者關係時,建議同步思考與實踐的方向。
從打造世界觀、激發參與,到創造儀式感與社群討論熱點,Kpop 教會我們的不是如何製造聲量,而是如何建立一種品牌與人之間持續互動的關係模式。無論是初創品牌、國際品牌或想轉型升級的在地企業,都可以從中找到值得借鏡的行銷靈感與操作策略。
在粉絲文化與參與式內容已成主流的今天,品牌不只是「曝光自己」,更需要透過「邀請消費者一起參與」來達到更高度的互動與推廣目標,創造更高的 UGC 效益。這不是一場熱潮,而是一種長期且可複製的品牌經營典範。如果你也正在思考品牌與粉絲的下一步,或是正是韓國品牌準備進軍台灣,都歡迎留下聯絡方式,和斐品一起討論更多品牌曝光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