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的「粗糙感」是流量趨勢!三大策略讓品牌行銷和受眾交心!

▲Photo Credit: Tracy Le Blanc

 

自從 TikTok、IG Reels 與小紅書等等短影音成為主流後,用戶的觀看習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消費者已經不再只期待看到精緻的、劇場式的品牌內容,可能更想要在手機螢幕前,看見一種更貼近生活、更親近自己,像是「跟我說話」的自然狀態與影片內容。

✧延伸閱讀:3大影片趨勢、8款品牌案例、6種鉤子公式,最新短影音寶典分享

在人人都能製作優質短影片的今天,真正能在社群上打中人心的內容,往往看起來「沒那麼精緻」。鏡頭有點晃、字幕有點土、畫面也不是高清 — — 但就是能讓人停下來多看幾眼。這種刻意製造的粗糙感,可能不是品質瑕疵,而是一種與觀眾建立距離感的反向操作: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像朋友一樣,和受眾「交心」。這就是「粗糙感」內容的價值所在 — — 模糊了商業廣告與生活內容的邊界,讓行銷訊息無聲滲入日常。

本文將從三大營造「粗糙感」的方向切入,搭配國內外成功案例,一起來拆解這波「不那麼精緻的美學」背後策略,並聊聊品牌和 KOL 能夠如何透過這種另類的風格、玩出流量與轉換!

 

三大「粗糙感」策略與品牌實戰案例分享

策略一:透過第一人稱視角、像朋友一般的對話,引發受眾互動

「第一人稱視角」的運用,是一種心理上的靠近策略。在過去,品牌傳遞訊息多以「你對我」的方式進行 — — 你是觀眾,我是廣告主。但當觀眾越來越習慣日常拍攝、Vlog、自拍式分享的內容語境時,「我對你說」的第一人稱視角,反而成為更有效的溝通方式。這樣的視角建立了沉浸式的觀看體驗,讓觀眾進入「社交與互動」的心理狀態,也強化了品牌的真實感與親密感。相較於固定鏡頭和精緻構圖,手持、稍微晃動的畫面看起來反而更自然。這種內容語法降低了觀看門檻,拉近品牌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也更容易在社群平台中引發互動與共鳴。

【案例分享】語言學習平台 Duolingo

Duolingo 這家語言學習平台的 TikTok 帳號,已經不只是搞笑帳號,而是社群經營的經典教材。透過手持鏡頭、第一人稱視角、角色人偶跨第四道牆的互動,創造大量「我就是在看你講話」的親密感。運用簡單運鏡、浮誇演技、直白對話讓消費者買單,因為這就像朋友在碎念你應該要學語言一樣的真實。這種鏡頭語言,讓品牌與消費者間的距離不再遙遠。

▲Duolingo 可以說是社群經營的經典教材 — — 透過手持鏡頭、第一人稱視角、角色人偶跨第四道牆的互動,創造大量「我就是在看你講話」的親密感。(Photo Credit: TechRadar)

 

✧延伸閱讀:從「臺灣感性」出發,3大策略與案例打造消費者共鳴的內容行銷

策略二:適度的留白,更能獲得最大聲量與互動

透過適度的放空、留白,比起放送大量的廣告訊息,也許更具備聲量主導權、更能提升消費者主動進行互動或 UGC 傳散。在這樣的策略中,本質上是利用了觀眾的主動解讀能力:當沒有旁白或複雜文案時,觀眾會自己「腦補」、「填空」,自行付出努力找出內容中的意義,而這種參與感,比直接告訴消費者要「買什麼」、「看什麼」更有記憶點。就像沉默的人帶出的神秘感、偶爾反而讓人好奇他在想什麼。因此,品牌選擇不特別說什麼、僅透過一些鋪陳或暗示,反而營造出一種態度與自信感,更能獲得共鳴。

此外,這種極簡風格常搭配迷因、熱門片段、現成語言,更能降低文化門檻、提升分享意願。少即是多,不解釋、只丟出畫面與文字的方式,既能快速分享重點主題,也能讓消費者自動帶入情境、參與互動。

【案例分享】電子看板品牌 LC Sign

在歐美網路知名度極高的電子看板廠商透過播放網路迷因片段,再配上超簡單的吐槽和旁白,用共鳴+沉默,贏過大量精心設計的腳本。不翻譯、不解釋、不強推,卻能打破語言與文化的高牆。這種「最懶但最直白」的套路,讓產品特色自然被記住。

▲電子看板品牌 LC Sign 透過播放網路迷因片段獲得消費者共鳴。(Photo Credit: LC Sign)

 

✧延伸閱讀:從內到外翻轉品牌力!透過 EGC 行銷讓員工變主角,有效提升品牌形象!

策略三:粗糙感帶一點品牌質感或風格,更能成功置入

粗糙感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透露出一種「沒那麼像廣告」的訊號。它不像傳統廣告那樣在一開始就告訴你它要賣什麼,而是透過像朋友碎念的語氣、像家人手拍的影像,先讓你留下來,再慢慢滲透品牌訊息。這是一種情緒上的策略操作,也是現代社群媒體中一種特別有效的「去中心化表達」 — — 不再依賴明星或高規格製作,而是回到人與人之間的自然、親近的溝通體驗。

粗糙感同時也降低了參與門檻。當觀眾看到的內容不像廣告,反而像他們日常會拍攝、觀看的影片,那麼模仿、二創、甚至與之互動的意願就會提高,更能強化 UGC (User-generated-contents/用戶生成內容)的自然傳散。

✧延伸閱讀:現下最流行的UGC行銷是什麼?6大社群戰術讓消費者幫品牌打廣告!

【案例分享】英國質感居家品牌 Joseph Joseph

透過和多位網紅合作搭配官方帳號內容,Joseph Joseph Taiwan 成功在「質感」與「生活感」之間取得平衡。這種策略不只是讓品牌維持設計家居品牌應有的專業形象,也讓受眾在觀看內容時,感受到「這就是我家廚房可能出現的情境」,進而產生共鳴。

而 Joseph Joseph 選擇的合作對象並非大牌明星或全職廣告型創作者,反而是有明確生活主題的 KOL、家庭主婦或料理愛好者,這些人本身就自帶真實與親近的氛圍。品牌藉由這些「真實生活裡的人」來傳達訊息,不僅提升信任感,也創造更多觀眾願意參與、留言或轉發的互動動機。

▲英國質感居家品牌 Joseph Joseph 成功在「質感」與「生活感」之間取得平衡,讓受眾在觀看內容時產生共鳴。(Photo Credit: Joseph Joseph Taiwan

 

✧延伸閱讀:從Logo、代言人媒合到內容行銷,全面塑造更吸睛的品牌形象!

當代內容創作環境下,「刻意的粗糙感」不再只是風格選擇,而是一種強有力的媒介語言,更是一種打動觀眾的心理策略。

對 Z 世代與 Alpha 世代的消費者而言,對「無濾鏡」、「不修邊幅」的內容接受度與偏好度反而更高。而精緻畫面較容易讓人聯想到「業配」、「官方」,刻意粗糙的內容則像是邀請觀眾一起「參與」內容。這種參與感提升了互動意願,根據 TikTok for Business 報告指出,觀眾對「非專業視覺」的品牌內容留言與分享率高出 47%,這代表內容「社交性」被強化,這並不是品質退步,而更可能是一種刻意為之的「真實演出」,也是品牌在數位行銷操作上可以作為內容策略的方向。

總結來說,粗糙感已不再是拍片技術上的退讓,而是一種策略性的選擇。它讓品牌跳脫出傳統的宣傳架構,用觀眾熟悉的語言與節奏進行溝通 — — 若您也想讓觀眾能夠說「這個我懂,我也想分享」,都歡迎留下聯絡方式,和身經百戰、通曉消費者語言的斐品,一起討論更多品牌曝光的可能性。

若對於斐品的服務有興趣或想多了解的話,歡迎填寫網站表單,斐品團隊將主動與您聯繫並提供相關公司資料與Sales kit,同時可以安排免費且限量的品牌諮詢服務,讓我們更了解你的品牌、激盪更多創意和行銷公關操作規劃!
也可以透過e-mailline@找到我們!或是關注我們的Facebook粉絲專頁instagram,我們將持續分享最新的行銷趨勢內容和精彩的客戶案例!
感謝各位品牌主或行銷人員看到這邊,希望很快地就能為您服務、一起合作!

✨觀看客戶成功案例 |了解斐品行銷團隊

task 品牌合作諮詢
返回頂端